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立足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与任务,秉持党建业务双轮驱动、双促进的干事理念,本着“求真求是,砺言砺行”的院训精神,遵循加强政治领导,对标提升创建,突出特色培育,加大条件保障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教学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政治建院,创新办院特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及成果产出,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突出内涵建设,提升建院治学水平
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提升治院能力。在补短板、亮特色中不断强化党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凝聚力量。以参加党建系列活动,带动青年党员教师队伍,组建理论宣讲队伍,服务社会。5年来,1人获得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会第32次年会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获评云南省最美家庭;多人获得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在学校“喜迎党的二十大 基层党建大比武”中,学院教师团队获得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学院获评优秀组织奖。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获得校级“示范二级党组织”培育立项。
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学校组织“喜迎党的二十大基层党建大比武”党务知识竞赛一等奖
多措并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实现了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多类别开设,思政课本科、硕士、博士19门课程一体化建设。在课程内容上,彰显思政课内容的政治性、时代性等特征,及时做好“三进”工作,形成10余个专题教学进课堂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逐步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课程考核中,强调思政课的育人作用,采取过程与结果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考核体系。自2020年起,为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试点教考分离,《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云南民族大学共同开展联考。对标对表开展“一流课程”建设。认真分析课程建设基础及“一流课程”指标体系,由学院提供经费保障,鼓励开展课程建设。5年来,已建成一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在建2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4门校级“一流课程”和2个“课程思政”项目。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其与思政课相融合的育人成效形成教学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2年教师节,校领导走访思政课教师
加强规范化管理。学院认真梳理、完善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依据学校规定,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制定《思政课考核实施方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施办法》等20余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秩序有条不紊。
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2017年以来,学院通过引进、招聘、转岗等方式,新增教师18人,多渠道配齐建强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教师共36名,其中博士11人,在读博士1人,硕博比例97.2%;教授5人,副教授18人,高级职称占比63.9%;35岁以下12人,36-45岁14人,形成年龄、职称结构较为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云南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教学能手1人,教育部教学标兵1人,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2人,校级骨干教师4人。
多形式多层次推进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国家、省、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师资培训全员覆盖,连续4年组织教师赴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104期培训。
2021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织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兰州大学)研修
推动教学提质引航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教学督导组、学术委员会,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推进学术民主,坚守学术道德。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有效通道。依托校级、省级、五省区、教育部教学竞赛等,积极组织选拔青年教师磨课参赛。5年来,学院组织两届校级思政课教学比赛,组织教师19人次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在教育部思政课说课、云南省思政课教学、五省区思政课教学等比赛中获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4人次,优秀奖3人次。
聚焦两个结合,完善学科体系。学院遵循立足主体、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立足“两个结合”,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四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研究、边疆治理、中医文化交流传播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云中精神及校本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国家民委、省社科基金项目14项,厅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0余项。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获云南省立项培育建设学科。
发挥价值引领,系统推进协同育人
深刻领悟思想政治内涵,突破“单点作战”,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一致性、协同性,以项目、工作、共建和社团为四个依托载体,系统筹划、整体推进育人工作。
引领社团文化提升理论品质,以思政精品项目为抓手,以云中精神研究阐释为己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校本文化宣教与育人,多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推进“三全育人”项目,参与学工、社团工作,成立杏林青马学社,加入全国中医药院校“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协作会”,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讲思政课、讲红色故事,做深做细中医文化育人体系项目,完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完成院训院徽征集,完成文化长廊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标识。
2022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丽江华坪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营造“三全育人”氛围,推动“一体化德育建设”。学院承担的校级“三全育人”项目以“优秀”结题,现承担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拥有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项。依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工作,形成育人工作常态,2017年至今,已有14位老师以担任各学院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基本方式直接参与学生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依托院院共建,参与学生党建活动,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德育答辩。依托学生团体,开辟第二课堂。深耕细作,强化引领。2020年,马院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微电影《拨云睹日》作为云南省选拔作品参选教育部大学生微电影活动,获得优秀奖。
发挥理论宣讲优势,彰显社会服务功能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积极参与校地共建,转化理论优势,履行社会责任。5年间,学院通过选拔打造了一批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团省委、省教育工委宣讲团成员组成的青年精英宣讲团,有云岭大讲堂、云岭青年宣讲团、云岭青年讲师团成员11人,10名教师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在社区、政府机构、地州、企业等开展党史、党的创新理论、七一讲话精神等各类宣讲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1名教师被评为“云岭百姓宣讲团”优秀成员,获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比赛一等奖。
推进中医文化传播交流,积极组织主题党课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阳光司法进校园、进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在各级类政府机关、社区、企业等开展理论宣讲。积极拓展校地合作,发挥智库优势,先后与呈贡区政府签订协议开展委托项目研究,与雨花街道搭建“党建联盟”,3名教师先后接受校党委委派,积极参与驻村扶贫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事业。